杜雨轩,陕西西安人,1999年12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师从王从思教授,研究方向为有源相控阵天线多物理场耦合机理分析,以及基于可重构微带天线的智能结构化设计。 硕士期间,参与多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篇,以第二发明人身份申请发明专利1项,并参与多项发明专利的申请工作。同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1篇。期间获得校一等奖学金和2024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曾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班长,获得“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扎根专业 潜行研思
自研究生入学以来,杜雨轩同学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研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她结合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要求,精心制定学习计划,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实验室的学科优势,系统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最新前沿理论。在研一阶段,她的综合成绩位居专业第一,并荣获校级一等奖学金。
科研是研究生阶段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在王从思教授的指导下,杜雨轩同学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以及许多重大的学术交流会议,在探索项目课题的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和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向,使得她对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她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科研成果。论文的撰写与研究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从选题的确定到数据的分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极高的专注与耐心。王从思教授在论文写作过程当中的悉心指导,数次答疑,在杜雨轩同学迷茫时指导迷津,使她不断探索、反复实验和深入思考,努力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同时,王艳教授始终强调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认为科学研究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发现与创新,更在于能否清晰地传达研究成果。在老师指出语言表达、论证逻辑以及数据呈现中存在的不足后,她逐步调整论文结构,使每一章节的内容更加紧密衔接,她反复推敲论文中的每一个细节,从格式排版到引文规范,再到实验数据的解读。随着论文的逐步完善,杜雨轩同学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并非一帆风顺,许多成功都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指导与自己的坚持,科研并非孤立的个人努力,而是依赖于团队的合作和共同进步。每一项突破性成果的背后,都凝聚了团队成员们的智慧与心血。通过团队的协作,她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也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更加开放的思维和更强的沟通能力。这种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成为她日后科研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厚植情怀 热心实践
学业之余,杜雨轩同学热爱祖国,关心国事,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与实践研学活动,增强党性修养。同时,她也积极投入各项学生工作,担任机电工程学院的班长职务。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顾全大局,有高度的责任心。她始终以服务同学、锻炼自我为宗旨,在学生会期间,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项工作,策划并主持了多场重要的校园活动。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让她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光发热。

导师王从思寄语:
杜雨轩同学工作踏实,思维活跃,善于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希望继续保持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