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鹏,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机电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师从Alessandro Giua教授和李志武教授,从事信息物理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控制相关领域研究。博士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篇,中科院三区论文1篇,控制领域高水平国际会议2篇,曾荣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于2024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脚踏实地,水滴石穿
科研路上,努力是推动前行的最主要动力。初举研究,胡少鹏将大量时间投入基础知识的精研与优化,从总体理解到细节具体。他认为,读博期间要珍惜宝贵的科研时间,每天要进行文献阅读,勤于思考和总结。在博一下学期,胡少鹏发现现有的信息物理系统中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未充分考虑语言不规则,外部攻击和内部延迟等复杂情境,这为故障诊断的可靠性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这一难题,他在李志武教授和Alessandro Giua教授的指导下,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着手探索新的研究方向。胡少鹏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敏锐的科研洞察,制定了清晰的研究目标,逐步推进创新设计与实际验证。经过持续的思考、优化和实践,他反复尝试解决方案,精心打磨研究成果,最终以第一作者身份成功发表7篇SCI学术论文。
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在科研过程中,交流是提升效率和拓宽思路的重要途径。胡少鹏深知,科研路上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多与导师、同门以及领域内的优秀学者讨论交流,不仅能启发新思路,还能少走许多弯路。特别是在主动参与学术会议和学术研讨会的过程中,他全面了解了自己研究方向的现状,汲取了前沿思想。通过与团队紧密协作和频繁的学术交流,他分享想法,听取建议,不断打破思维局限,完善科研方法,这种合作与互动也推动了他研究的快速发展。
严谨求实,勇于创新
科学研究要求严谨的数学证明和实验验证,在推导公式或结论时,错误常出现在细节。此外,撰写论文时必须细致入微,审慎斟酌每一个单词。科研之路充满挑战,失败在所难免,但胡少鹏始终以积极的心态拥抱失败。他认为,科研需要挑战精神和面对未知的勇气,选择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研究方向,虽然可能会遭遇挫折,但也能带来走在前沿的机会。通过不断尝试与更新,他积累了宝贵经验,逐渐成长为一名积极上进的科研学者。博士期间的学术研究推动了人类知识的边界,期间人们常常面临各种问题:许多原创的方法已被他人先行发布,投稿的文章因各种原因被拒绝。然而,只有不畏失败,从每一次挫折中总结教训,才能最终实现成功。

导师李志武寄语
作为导师,我欣喜地见证了胡少鹏同学在博士阶段的成长。他热爱祖国,学习刻苦,展现了突出的创新思维和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并具备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希望胡少鹏同学再接再厉,在未来的科研征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勇攀学术高峰。